1月30日,农历蛇年腊月三十20时30分,距离农历马年还有不到4个小时,《法制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海淀消防支队双榆树中队中队长苏卿臣的办公室。
“刚刚处理了一处火情。”今年刚刚31岁的苏卿臣,已经入伍13年。除了在军校的两年春节回了家,余下这些年里,他从未和家人一起过过年。
“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我媳妇就在北京,我也没法回去,平时两个星期能在家呆一个周末就不错了。”苏卿臣说。
和苏卿臣一样,中队指导员戴亚强也是有家不能回,尽管他家住的离中队并不是很远。从当兵的第一天起,他就在双榆树中队,从战士到指导员,一干就是12年。用他的话说,“消防中队已成为我的另一家”。
“其实,每到过节的时候,特别是除夕夜,我们也都想和家人呆在一起。”戴亚强告诉记者,农历腊月二十九那天,妻子带着5岁的女儿特地来到中队看他。一家三口在中队食堂里吃了个团圆饭,“这就是我们家的年夜饭了”。
“砰……”就在记者与戴亚强交谈之时,一枚礼花弹升到窗外的天空中。戴亚强猛地一回头,仔细地盯着窗外。不仅仅是对鞭炮声,长年累月的部队生活,让戴亚强和战士们几乎都对铃声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管多累、睡得多死,只要铃声一响,一下就会坐起来。”戴亚强笑言,“有时候在外面路过学校,听到铃响,身体也会不受控制地弹一下,很敏感。”
窗外不时亮起的烟花、点燃的炮竹,照亮了已经漆黑的夜空。
“今年放鞭炮的比去年少多了。”望着窗外,戴亚强告诉记者,去年除夕夜18时至第二天早8时,双榆树中队出警40多次,从今年情况看,出警次数肯定会减少。
“那是不是就可以过一个相对安稳的除夕夜了?”记者笑着问。
“其实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小心。”戴亚强说,今年冬天北京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天干物燥,春节这些天,大家燃放烟花,很容易见火就着。
防火减灾压力倍增,让戴亚强和战友们不敢有丝毫疏忽。每年春节,消防战士们吃晚饭的时间总比平时早。除夕这天17时以前,官兵们就已吃完了年夜饭,进入战备状态。这样的状态已持续多年,已经成为消防部队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为了消除火患于未然,春节前几天,戴亚强和战友们对辖区36平方公里内的300多家重点单位进行了一次彻底排查。
“我们去实地调研,摸清销售点、集中燃放点都在什么位置,万一发生火灾,怎么能第一时间到达。”戴亚强说,这些“危险点”的周边各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存放易燃物,有没有消防栓、水源,消防栓的水压够不够,有没有水……消防单位都要了然于胸。
时针指向了除夕夜的22时30分,在中队的楼道里,记者听见从会议室里传来阵阵笑声。戴亚强说,备勤的战士们正在看春节联欢晚会。
记者走进会议室看到,每名消防战士都全副武装地坐在那里。戴亚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一旦有火警,战士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出发。这些十八九岁、二十岁出头的年轻战士,也和他们的中队长、指导员一样,在每年万家团圆之时,默默守护着京城的大街小巷。
下一篇:成都消防元宵节开展“零点夜查”
上一篇:北京消防:火警数明显下降